更新时间:
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刘亮)16日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4年,5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95亿人遭遇突发重度饥饿,较2023年增加近1400万。
在前门大街,来自俄罗斯的旅客选购了中国产的银质茶杯;还有不少境外旅客则购买了中国的茶叶。“我买了中国的丝巾,准备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在首都机场,一位来自德国的旅客告诉《记者去哪儿》栏目。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万宁累计接待游客310.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83亿元;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2.8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7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13%。
一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各类涉老案件。在继承纠纷中,依法保护各类遗嘱形式,尊重老年人遗产自主处分权;在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方面,坚决打击养生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依法支持惩罚性赔偿。二是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指导作用。我们已探索建立涉老典型案例发布机制,连续多年在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来临之际发布指导案例。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向社会公开发布了两批涉老典型案例,涵盖涉老婚姻、意定监护、家庭成员抚养等热点领域。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司法解释回应涉老年人审判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先后出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民法典继承编司法解释(一)》、《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解决亿万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做好案件审理工作的同时,深入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一是健全适老型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涉老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调解机制,构建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二是完善法制宣传机制。坚持和优化典型案例发布机制,推动全社会树立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三是建立惠老诉讼服务机制。依法准许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口头诉讼,给予有效的诉讼服务指导和帮助;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通上门立案、电话立案等绿色通道;完善无障碍诉讼设施及服务,方便老年人参加诉讼。
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协同机制,促进民政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等沟通联络、信息共享、交流会商,及时研究解决老年人权益保障突出问题。各地民政部门、老龄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评估和统计调查,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或者奖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发挥专业优势,加大工作力度,共同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各地要探索推动建立乡镇(街道)老龄工作统筹机制和专人负责机制,压紧压实老年人权益保护责任,切实把老年人权益维护好。
活动期间,陕西历史博物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与西安碑林博物馆“汉字书法碑林”展将对外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还安排了现场书法展演、文创产品展示、社教活动展演、文物公益鉴赏和文物普法宣传等丰富的配套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
乡村振兴,数字先行。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锚定强农惠农富农任务目标,部署9个方面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