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徐雪莹)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6日透露,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央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青岛3月6日电(胡耀杰 王禹)记者6日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薛长湖院士团队在细胞农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利用可食性多孔微载体大规模生产肌肉和脂肪细胞微组织,用于3D打印培育鱼肉”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月中旬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央行等五部门率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推动完善融资配套机制,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港铁行政总裁金泽培表示,港铁正进入新一轮铁路投资兴建期,预计投入千亿元拓展铁路网络和建设新社区。公司会继续运用铁路建设营运专长以及专业团队优势,秉持“推动城市前行”使命,在各项业务上融入创新科技,提升乘客体验,提供优质铁路服务。(完)
特别是,这些“大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可圈可点:江苏去年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一;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保持全国首位;浙江杭州“六小龙”公司火遍全球;上海优化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布局,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上述两起事件,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国经济大省教育、人才资源较为丰富,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有条件有能力打头阵。从指导上海“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勉励浙江“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从指引广东“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到要求江苏“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大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寄予了深切期望。当前,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经济大省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2024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同比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升到了24.6%;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比重较2023年再提高0.2个百分点。170余项“一网通办”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通办;一体化示范区累计52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成为《立法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个综合性、跨省域、创制性立法。这些很好体现了长三角“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一年多来在“四个新”上重点着力的成果。